举报
灵恩史
2020-09-15 16:14:42
1007次阅读
0个评论

 作者:滕张佳音教士是香港牧职神学院院长,国际短宣使团总干事,

   灵恩运动始自1901年,第一波的「古典五旬节运动」(Classical Pentecostal Movement)强调方言灵浸,至1960年代已发展至「新五旬节运动」(Neo-Pentecostal Movement),渗入一般传统教会、上层商界社会,例如:全备福音商人团契(Full Gospel Business Men's 

Fellowship,1955迄今);大学学府,例如:耶鲁、史丹福、普林斯顿等大学(由1962年迄今);主流教会,例如:圣公会、长老会、信义会等(由1960年迄今),及天主教会的「灵恩更新运动」(Charismatic Renewal in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es,1970迄今)。第二波的 
「五旬节灵恩更新运动」(Pentecostal-Charismatic Movement)着重方言灵浸和医治更新。第三波的灵恩运动则起自1980年代,始作俑者是温约翰带领的葡萄园运动,及他和彼得?韦拿(C. Peter Wagner)在福乐神学院( 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合教的「神迹奇事与教会增长」科目(MC510, Church Growth & the Miraculous, 1982-86)。该科特别研究灵恩运动,认为这是第三世界(包括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教会人数增长的主因。每次课堂除讲授外,也设有一小时实验堂( Laboratory Sessions),鼓吹人人操练医病赶鬼、运用知识/智慧言语的恩赐,他们认为这些有助广传福音,证明神国降临,故称之为「权能布道」(Power Evangelism)。第三波更加上甘利夫?希坚(Kenneth Hagin)和甘利夫?葛普兰(Kenneth Copeland)的「信心运动」(Faith Movement),就是成功神学 (Success Theology),高举「健康与财富的福音」(Health & Wealth Gospel),在福音派教会中迅速蔓延。 
  1990年3月及1992年10月,第三波代表人温约翰及韦约翰(John White)等来港带领「敬拜、权能、更新」特会,也得本港福音派教会知名领袖大力推介,包括蔡元云医生等人。刘达芳博士,香港神学教育工作者,在福乐神学院宣教系受教于韦拿的门下,以推动基层福音运动(Grass Root Evangelistic Movement)著称,她把这运动发展得更整全,从西方教会文化整合于本土华人教会文化中,由中产教会模式转化至基层教会模式,由偏重于权能布道、赶鬼治病等属灵争战,推至生命成圣、生活有力、恩赐事奉等。她负责的基福事工自 1999年6月全面撤离中国神学研究院后,更自组成立「禧福协会」,除继续开办「基福」和「基锋」课程,分别训练基层传道人及基层信徒外,还与刘世增牧师的「以利亚植堂使团/香港祷告中心」,举办「教会领袖重整营」(约五日四晚)及「晚间更新/敬拜课程」(一至两个月),吸引数以百计本地教牧及信徒参加。这些营会的收费如下:宿营约$800-$1,300,日营为$400-$650。营会的题目十分属灵,例如:「真实的敬拜与灿烂的生命」;并多集中于圣灵,例如:「圣灵里生命事奉重整营」「圣灵更新事奉营」「圣灵的更新与圣洁的光辉」「靠圣灵得生、靠圣灵行事」「带领教会进入圣灵能力中」「在圣灵能力中宣教」等等。所邀的讲员包括:刘竹村牧师(来自「基督国度使命团」,自称具启示性恩赐,外号台湾先知)、潘灵卓博士(Jackie Pullinger,来自圣士提反会,又是幸福葡萄园教会负责人)、黎汝佳牧师(九龙五旬节会粉岭堂主任)、陈立人先生(元朗神召会锦光堂同工),他们都明显有灵恩教会传统,还有万小运牧师(台北灵粮堂传道部及宣教部长)、陈汉锡牧师(新加坡坚信浸信会)、马健明牧师(筲箕湾浸信会主任牧师、香港浸信会神学院特约讲师)、马郭咏仪女士(香港浸信会神学院信徒神学部培训主任)、莫树仁牧师(播道会沐恩堂主任)及莫杨洁珩师母、黄瑞君牧师(伯特利教会慈光堂主任、基福部分时间同工)、张仲文先生(红□基督徒会堂主任)、吴振智牧师(禧福协会董事会主席、中华基督教会牧师、大卫城文化中心总监),及何志涤牧师(禧福协会董事会副主席、播道会同福堂主任)等等,他们都不是出自传统灵恩派教会背景的,要分辨他们对灵恩的神学立场,究竟属于温和、极端、抑或已到异端的地步,实在需要花点时间去个别了解。但是,一般信徒看见如此属灵的题目,及那么多福音派教会的教牧推介,多会不求甚解地踊跃报名参加。还有一点叫今天教牧及信徒趋之若鹜的,就是除了大主题属灵而抽象外,还有许多分题,内容具体而吸引。牧职神学院现仅搜集有关书籍约 170本,为方便肢体掌握此运动之轮廓,笔者试以简表方式列述如下: 
内容对象方法目的/为自己目的/为教会 
敬拜赞美对神用时代感的乐器及短歌,重覆唱颂,活泼尽情追求经历圣灵的同在与实在建立教会敬拜事工设立另类崇拜模式 
属灵恩赐对己留意脑海浮现的图画见异象、解释异象异梦等灵界事情追求知识/智慧言语作先知预言追求被圣灵充满,发掘及运用超自然恩赐预备信徒接受圣灵充满把传统教会转为小组教会发掘及运用信徒的超自然恩赐 
祷告更新对己对付己罪,追求圣洁领袖个人的祷告生活追求活在圣灵管理中建立教会祷告会、祷告庆典(Prayer Celebration)教会更新后之重整 
代祷服侍对人方言祷告、恩膏服事使受捆绑者得释放被圣灵击倒信心治疗(Faith Healing)追求经历全人医治(医治内在伤痕、灵性疾病)建立教会心灵医治事工建立代祷团队,分组服事 
属灵争战对鬼在家庭、教会、地区等层面的能力对抗(Power Encounter)地域性邪灵(Territorism)属灵绘图(Spiritual Mapping)祷告行军处理邪灵骚扰赶鬼断咒建立释放事工(Ministry for Deliverance)建立属灵争战研习会 
宣教布道对人弱势社群祷告布道、权能布道出外在本地布道实习及在外地短宣追求经历有能力的福音事工建立教会福音事工推动「合一祷告,同得我城」(Praying our City into the Kingdom) 
弱势社群:老人、新移民、司机、饮食业工友、地盘工人、露宿者、庙街、吸毒者等等。 
  灵恩运动第四波的发展,除了愈来愈多元化,无孔不入外,还对一向传统的福音派教会作出严峻的挑战,在1998年12月29日至1999年1月2日,香港祷告中心与禧福协会合办「教会领袖重整营--带领教会进入圣灵能力中」的讲义内,刘达芳博士在其「属灵领域中迈进的三条路」一文中认为,「以往福音派只着重看得见的,忽略了灵界因素(指圣灵的工作及邪灵之干扰)」( p.1);刘竹村牧师在其「神对先知与预言的心意」一文中表示「传统的教会主日只着重于『教训』,忽略其他属灵恩赐的服事不运用圣灵的恩赐乃是今日教会的盲点」(p.14);而刘世增牧师更于其「教会更新前之准备:预备信徒接受圣灵充满」一文中引用Derek Crumpton的话,指出「我们福音派要承认,那些强调圣灵工作的教会(圣灵的洗、圣灵充满等),有较多的活力、福音的火、祷告的热切等(如阿根庭及韩国),是否反映福音派对圣灵工作的认识欠缺些甚么?」由此看来,圣灵的工作及其能力的彰显,似乎都只被囿于灵恩派教会中了。面对以上种种挑战与质询,我们实在必须审慎反省,并重回圣经中,全面认识圣灵的真理,又根据这全面的认识,结合在我们的生命、生活和事奉上,使我们常常活活泼泼经历他,可以在认知和经历、理性和感情、生命和生活各层面也真知道他。正如保罗在以弗所书鼓励教会在真道上长大成人,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随从各样的异端。(弗4:14)
收藏 0 0

登录 后评论。没有帐号? 注册 一个。

可爱的大能勇士

  • 0 回答
  • 0 粉丝
  • 0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