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被掳者的信仰 Faith for Exiles」读后心得
2022-12-30 15:15:04
276次阅读
0个评论
作者:大卫·金那门,马可·马拉克
内容摘要:
1. 当我们注意西方教会目前的情形,就会发现有种整个年轻世代离开教会的趋势。不仅孩子们不上教会,而且那些曾经在教会主日学成长的孩子,也都因为上大学而离开教会,甚至离开了信仰。在今天18-29岁的年轻人中,22%是浪子(离开信仰的前基督徒),30%是游离者(不上教会的流失基督徒),38%是习惯性上教会的人,只有10%可以被算是有韧性的门徒。实际的情形可能比统计结果更加严重。原本上教会的青年人,在上大学后离开教会的比例接近九成。这说明了教会用传统的大型布道,呼召决志,要求他们参加聚会,激励他们离开罪恶,期待他们自己读经祷告亲近主,这些方法已不再有显著效果。
2. 本书作者根据巴拿中心收集的研究资料,写了一本书《被掳者的信仰-新一代人在数位巴比伦跟随耶稣的五种方法》,试图根据该研究来解决这一问题。作者毫不掩饰地说出真相。他们观察到,当今社会对于传统信仰特别排斥。虽然圣经中记载的救赎历史表明,神的子民能够坚韧地走过信仰的逼迫,但圣经中描述的这种坚韧的信仰在今日仍然能够让神子民持续下去,走过困难、考验和对立的文化。只是如今所面对的外在抗拒的形势更为严峻。虽然这对持守传统作风的教会来说可能是个坏消息,但作者提到了,信心仍然可以在动荡不安的时代和黑暗逼迫下,变得更加强韧。目前不利的外在形势,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把年轻一代都带离教会,但我们可以把这逆境当作一个挑战,花上心思和努力,用各种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在年轻一代中塑造有韧性的信仰。
3. 作者谈到了文化对信仰产生的冲击,他们用《圣经》中但以理和他的三个朋友的例子来说明,那些与周围的文化直接对立的人物,虽然身为被掳者,生活在外邦的巴比伦,一个与他们的传统文化、信仰截然不同,甚至是对立的环境。他们所求的不仅是保存性命,并且持守住他们原有的信仰,不在外界的压力下妥协。
4. 科技媒体向我们提供诱人的内容,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将我们和下一代从属灵的事物中拉开。屏幕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呼唤我们成为它的门徒。耶稣说,一个人不能侍奉两个主。我们不可能同时成为主的门徒,又紧紧跟随着屏幕。我们是被掳与数位巴比伦的流亡者。虽然想要回到安全的家乡耶路撒冷,但是这几乎变成一种达不到的奢望。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法,在这敌对神的环境中活出信仰。
5. 作者指出,今日门徒训练的目标是培养耶稣的追随者,他们在面对文化胁迫时能坚韧地保持对主的忠诚,并在圣灵中过着充满活力的生活。该书阐述了培养有韧性信仰门徒的五种做法是:(1)经历与耶稣的亲密关系,(2)对文化的辨别力,(4)发展有意义的跨代关系,(4)进行职场上的门徒训练,(5)勇于与文化抗衡的宣教使命。这些特征所揭示的不仅仅是概念,更是实际地带领年轻门徒,培育他们成为教会未来的生力军。
6. 与耶稣的亲密关系不仅仅是固定参加每周的敬拜聚会,而是指与耶稣建立一种个人性紧密关系,以致能聆听神在对他们说话,并能在生活中回应耶稣的指引。
7. 培养文化辨别力意味着要对抗通过现代科技可以轻易获得的泛泛知识。年轻一代过去习惯于沉浸在数位内容中,这几乎成为他们的信仰,文化鉴别力是将他们在数位巴比伦得到的信仰、价值观、习俗,和神国度里的信仰、价值观、习俗,进行比较,作出鉴别的能力。这意味着我们不会把头埋在沙子里,而是采取学习和与文化抗衡的姿态来像年轻人沟通,为了他们足以应对将会面临的挑战。
8. 发展有意义的跨代关系,指奉献心力于在我们身边的其他信徒,与他们建立辅导同伴的关系。与那些有经验又有智慧的人建立深刻的属灵关系,以此来对抗孤立和不信任的文化。在数字巴比伦,科技取代了真正的关系,这关系需要在坚韧的门徒训练中建立,这样他们就不会满足于科技带来的廉价膺品。这些关系不是以忽视问题的态度建立的,对问题合理的怀疑需要被重视,而愿意花时间去解决。
9. 职场门徒训练是为了培训下一代,使他们知道工作是神对我们的呼召。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还要在其中寻找永恒的意义。职场门徒训练并不代表所有人都要成为全职事奉的传道人,而是表示无论职业如何,都要全心成为主的门徒,甚至通过你的职业活出门徒的样子。
10. 与文化抗衡的宣教使命,代表以不同的方式活在文化中。我们有幸被神邀请加入祂对世界的使命。这使命并不一定安全,生活在被掳中是充满了危险。由于教会花上许多精力,从事一个看不见果效的事工,让我们在今日的世界失去了见证。需要改进的是,我们需要帮助人们相信,基督徒可以用爱和尊重的精神来表达我们的信仰。为了完成这使命,我们不能期望不信的人会自动进入教会,寻求神赐的福分。相反,我们应该愿意冒险进入世界,这可能带着威胁的不安全之处,以便我们可以坚韧地、忠实地、有效地活出我们的信仰。
阅读心得:
1. 在今日不信的文化下,想要劝说年轻人相信耶稣,并让他们回到存在许多问题的教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看到一个可悲的现象,年轻一代大量的从教会出走,甚至再也不回头。本书作者建议,父母与教会领袖不应只专注于把孩子带回一个敬虔的环境,而应关注如何在一个灵性恶劣的环境中培养坚韧的门徒。青年门徒训练的目标是,培养他们成为有韧性的又忠实的基督门徒,让他们虽然处于受到文化威胁的环境中,却在精神上散发着充满活力的生命。父母与教会领袖必须采取亲身实践,属灵造就的方法,培养年轻人建立与主之间这种深刻、持久的关系。
2. 网络世界使用运算法来吸引人心,让人沉溺于声色的引诱,不能脱身。甚至到一个地步,相信数位媒体背后默默传递的信仰。年轻人从小在这种环境中长大,他们的身份就是被网络所传递的世俗文化塑造。文化中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对今天的年轻基督徒施加巨大的吸引力,让他们在同侪压力下,对文化的影响力无力抗拒。这是对信仰相当具破坏性的现象。原本参加教会的基督徒,也不能免疫于从教会被掳走到世俗文化的命运。
3. 本书提出门训的五个要点,期待培养年轻人成为具有韧性,并忠诚的基督门徒。这使命虽然不容易达成,但是教会对修补这影响巨大的属灵破口,是责无旁贷的。若不尽一切力量留下青年人,一整个世代将会从教会消失。在面对主的质问时,我们将无颜见主的面。
4. 后现代的世代厌恶光说不练的神学理论,他们期待能够体验信仰带给他们生命实际的转变。他们在面对世俗文化与基督信仰的挣扎下,非常期待有属灵的同伴,以尊重的态度,与他们一同探讨人生意义,基督徒身份、生涯选择、社会议题、亲密关系等问题。教会中带领青少年的牧者,需要与他们一起走过这个挣扎的过程。建立有韧性性的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在家中见证的影响。世俗文化透过数位巴比伦对青年人产生的吸引力,往往比耶路撒冷的吸引力更强。当基督徒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向世俗价值观屈服,活出背离信仰的行为时,下一代很快就会察觉父母辈的假冒伪善,对他们的信仰生出怀疑,甚至因此而信心动摇。
5. 教会不能期待年轻人远离世俗文化,而是应当预备好他们,虽然处在这个崇尚世俗精神的社会中,却能够不受其污染。父母需要带领儿女一同面对文化的冲击,与他们一同参与在关怀社会的使命中。训练他们文化的辨别力。单凭牧师在讲台上的讲道并不能给信仰被掳者带来生命的转变。因此,教会应该通过小组讨论、团体活动、参与社会关怀、短期宣教等方式,对青年人进行有计划的培育。让他们的信仰是经历考验,成为在世俗文化冲击下,仍是有韧性,仍能对主忠实的信仰。
收藏 0 0

登录 后评论。没有帐号? 注册 一个。

阿斗

  • 0 回答
  • 0 粉丝
  • 0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