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求主差遣门徒拓展神国
2025-05-08 20:04:30
9次阅读
0个评论
今天的主题回到马太福音。因为与现今的教会面临的情势相关,我暂时越过主耶稣行的许多神迹,直接进到第九章结尾,耶稣开始传道事工,扩展神国度这主题。我们来观察主耶稣在当时是怎么建立教会的。在今日受疫情冲击的时代,分散在家的门徒如何效法基督,实现主吩咐的大使命。我们可以从主身上学习宝贵的属灵原则。
主拓展神国的行动
「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在会堂里教训人,宣讲天国的福音,又医治各样的病症。」(太9:35)
首先,这句话描述了主耶稣在地上传道工作的重点。在第四章主刚开始出来传道的时候,也出现同样的描述:「耶稣走遍加利利、在各会堂里教训人、传天国的福音、医治百姓各样的病症。」(太4:35)两边讲的内容完全一样。本句话主要动词是「走遍」,就是在四围走动的意思。地点是主耶稣所在的附近各城各乡。后面三个分词分别是主耶稣在各处的行动「教训真理」、「宣讲福音」、「医治疾病」。这就是主耶稣道成肉身降世,传道工作的重点。也是今日教会需要继续接着做下去的主要工作。让我们整理一下今日我们拓展神国度的四个重点。
1. 教会建造的方向重外展性而非内敛:当年主耶稣与使徒传道的过程中,多次出现「走遍」这个字,意思就是传道者将神的国带到行动所能及的周围地方。教会的福音工作主要是外展性,而非内敛性。内敛的意思就是注重服事教会现有的成员,事工努力方向就在满足会友的需要。这是教会老化的指标,当教会失去扩展的异象,整天就会注重教会建筑的装修,更先进设备的更新,主办的多半是应会友要求而有的锦上添花的聚会,或是陷入组织内部繁文缛节的争议中。但都是因为教会失去了福音外展的异象所造成的恶果。主耶稣当年所建立的传道的团队,什么硬件设施都没有;然而却走到哪里,就将道传到那里。祂的眼目中,教会以外有许多神所重视的人,要积极地向他们传扬神的福音,将他们带领进入神的国。所以,福音从主耶稣起,到后来的使徒,直至今日,神国一直在向外拓展,要得着未得之民。
大家可能会觉得疑惑,在今天这无法到处走动的特殊时刻,怎么走遍各城各乡啊?我们只要把握住一个重点,就是福音传播的方向是面向普世万民,所有未信主的百姓,都是主耶稣吩咐我们去传福音的对象。即使在活动受限的今日,我们还是可以借着互联网上的社交媒体,各样方便的通讯工具。将福音的内容传递出去。福音是透过关系传递的。在疫情紧张的时期,我们虽然不能到处探望亲戚,却可以与他们保持联系,借着微信传福音短文,打电话建立感情。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将自己的信心,见证出来的机会。
2. 教导门徒圣经真理:在主耶稣的时代,拉比可以进入会堂,宣读旧约圣经,并且作出讲解。如路加福音中所描述的,主耶稣对着会堂里的会众传讲以赛亚书的内容:「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他用膏膏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差遣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报告神悦纳人的禧年。」(路4:18-19)并声称这应许已经应验在听众的耳中,亦即称自己就是先知预言那位要来的弥赛亚。圣经是神赐下的特殊启示,若没有正确地理解,就容易让教会失去方向,走入偏差。可见正确地讲解圣经何其重要。犹太人就是因为错误理解圣经,拒绝接受耶稣就是弥赛亚。怎么能够把握解经的原则呢?保罗勉励牧者提摩太说:「你当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悦,作无愧的工人,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后2:15)解释圣经需要符合经文前后一致的属灵原则,这就是解经的「正意」。圣经真理永远是教会信仰建立的根据,我们需要效法主耶稣的工作,在教会忠心传讲圣经真理。传道人不能随从信徒的胃口,尽是传讲信徒爱听的道,而是当忠于圣经,专心研读经文,将连贯整本圣经的属灵真理传讲出来,让信徒能够在主的话语上扎根成长,接出丰盛的属灵果实。
3. 宣扬神国福音:福音的意思就是好消息,在以赛亚书中就出现「福音」这个字。它的内容是什么呢?当施洗约翰被下在监里,差人来问耶稣是否就是弥赛亚。耶稣传话给他:「就是瞎子看见、瘸子行走,长大麻疯的洁净,聋子听见,死人复活,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太11:5-6)耶稣的回话已经解答了约翰的疑问,以赛亚书中预言的那位弥赛亚,祂所要作的工作,已经在主耶稣身上成就了。福音的中心内容就是主耶稣的身份,祂是神所差来成全救恩的弥赛亚。在登山宝训中,耶稣行神迹过程中,关乎神救赎工作的信息就是福音。主耶稣一生不断向人宣扬福音,甚至受死复活后,也交付门徒大使命:「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可16:15)教会存在的目的,就是将主吩咐的福音内容传讲给未信的人听。让他们因着信靠基督,得到神的拯救。在人心刚硬的末后世代,世人厌恶正统的信仰,反而喜欢去传耸人听闻的怪异之事,或激发人血气的攻讦性言语。我们不随着堕落的人性起舞,只要专心抓住主交付的福音使命,忠心地传扬出去。
4. 医治各样的病症:主耶稣医治人的疾病,主要是出于祂对世人的怜悯之心,神迹不是为了满足人的好奇心,而是为了显明行神迹之人的身份,祂就是神所差来的。正如前面主耶稣告诉施洗约翰的话,瞎子看见、瘸子行走,大麻疯得洁净,聋子听见,死人复活,祂所行的事,都证明祂就是基督。如今我们是否也要效法基督行神迹呢?若是神赐下行神迹奇事的恩赐给今日的信徒,为了福音缘故,当然也是应当去行。然而,在教会历史中,神迹奇事发生的频率,确实因为文字启示已经完成,我们信仰的根基是扎根于圣经,作为福音见证的神迹奇事,发生的机会确实不如初代教会那么多。但是我们不必排除,在属灵争战最激烈的宣教工场,神迹奇事会伴随着宣教士。只不过基督徒不以能行神迹奇事为夸耀,也不为了满足人的好奇而追求神迹奇事。今日教会当特别强调的是,基督的救赎的大能在人的心中运行,所成就的改变工作,让人远离罪恶,活出主荣耀的样式,这种生命的转变,比见到神迹还要奇妙。
主怜悯困苦流离的群羊
「36他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太38:36)
在前一段落提到主耶稣开始在四周的城市传道,讲解圣经真理,传扬天国福音,医治各样疾病。接着就提起祂看见许多人,这群人就是听祂讲解圣经,听闻神国福音,接受祂医治的一群人。 「群众」这个字主要是与跟随耶稣的门徒对比,他们是一群较没有组织,信仰上也没有明确归属的一群人。在马太福音第四章提到:「有许多人从加利利、低加波利、耶路撒冷、犹太、约但河外,来跟着他。」(太4:25)耶稣传道的起初,那些跟着耶稣,想到得医治,或是看热闹的那群人,就被称为「群众」。主耶稣看着这群人,心中的感受是「怜悯他们」。 「怜悯」这个字意思是内心深处发出的强烈同情或感动。在马太福音的其它地方,也出现过耶稣怜悯他人的句子,如:「我怜悯这众人,因为他们同我在这里已经三天,也没有吃的了。我不愿意叫他们饿着回去,恐怕在路上困乏。」(太15:32)、「耶稣就动了慈心,把他们的眼睛一摸,他们立刻看见。」(太20:34)为何主对着这群并非祂门徒的人,会发出如此强的怜悯之情?经文给了答案:「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主要是看到了这些人因身体上与心灵里的缺乏而生出的痛苦,主耶稣愿意向他们施恩惠。
主为何用牧人与羊的关系来描述祂与这群身心缺乏的群众?从旧约经文中有用牧羊人与羊的图像,来类比神所兴起的领袖与以色列百姓的关系。神交付领袖责任来管理神的羊群,可惜的是许多牧人辜负了神的期望,贪求自己的私利,罔顾羊群的死活,神命令先知责备这些坏牧人:「祸哉!以色列的牧人只知牧养自己。牧人岂不当牧养群羊吗?你们吃脂油、穿羊毛、宰肥壮的,却不牧养群羊。瘦弱的,你们没有养壮;有病的,你们没有医治;受伤的,你们没有缠裹;被逐的,你们没有领回;失丧的,你们没有寻找;但用强暴严严地辖制。因无牧人,羊就分散;既分散,便作了一切野兽的食物。我的羊在诸山间、
在各高冈上流离,在全地上分散,无人去寻,无人去找。」(结 34:2-6)耶稣看见眼前的这群以色列百姓,正就像是没有牧人照顾的羊群一样。祂用「痛苦流离」来形容这群羊。主见到他们到处流浪,没有归宿,受尽痛苦,无人关心,心中生出了怜悯之情。因为这些百姓正是祂的羊。羊的生死存亡,对主至关重要,主耶稣不能弃之不顾。
祂见到了在失职的牧人的轻忽照管下,羊群的惨状,祂要亲自来牧养祂的羊。神让先知传递出安慰的信息:「看哪,我必亲自寻找我的羊,将他们寻见。牧人在羊群四散的日子,怎样寻找他的羊,我必照样寻找我的羊。这些羊在密云黑暗的日子散到各处,我必从那里救回他们来。」(结34:11-12)并应许赐下好牧人:「我必立一牧人照管他们,牧养他们,就是我的仆人大卫。他必牧养他们,作他们的牧人。我-耶和华必作他们的上帝,我的仆人大卫必在他们中间作王。这是耶和华说的。」(结34:23-24)这位牧养神百姓的好牧人就是将要来的大卫子孙,祂应验神与大卫立的约,坐在大卫宝座上统领以色列民。弥迦书中也预言了生在伯利恒的大卫后裔,就是牧养神子民的弥赛亚:「他必起来,倚靠耶和华的大能,并耶和华他神之名的威严,牧养他的羊群。他们要安然居住。因为他必日见尊大,直到地极。」(弥5:4)这位应许的牧人不是大卫自己,而是神将差遣来地上,施行拯救的大卫的后裔弥赛亚,也就是耶稣基督。
从神谴责失职的坏牧人,并应许赐下弥赛亚这位好牧人,我们看见了神对属祂的羊是充满了怜悯与慈爱。主耶稣就是被神差来牧养神国子民的好牧人。今天的教会面临的情形,与当年以色列民痛苦流离的情形何其相似。众多羊群缺乏牧养,落到流离失所,自生自灭的境况。有的信徒因为没有人牧养,属灵上极为软弱,不但无法经历教会生活的喜乐,甚至连聚会也不想再参加。美国基督徒每月聚会至少一次的比例从十年前的53%,跌到目前的45%左右。中国教会的情况也差不了多少,基督徒聚会人数从十几年前的增长态势,逐渐走向衰退。大家对属灵的话语没有胃口,聚会时就期待听类似心灵鸡汤的故事,讲道稍长就坐立难安,巴不得早点结束,回家休闲娱乐,或者加班干活。羊的生命不成长,与缺乏尽心牧养的牧人有直接关系。我们何等需要忠心、良善、又有见识的好牧人,领受神的托付来牧养群羊。
当然主耶稣是我们的大牧者,但是牧养群羊的责任,主却交付给祂的门徒去执行。彼得就是其中一位牧者,他勉励其他牧者:「我这作长老,作基督受苦的见证,同享后来所要显现之荣耀的,劝你们中间与我同作长老的人:务要牧养在你们中间神的群羊,按着上帝旨意照管他们;不是出于勉强,乃是出于甘心;也不是因为贪财,乃是出于乐意;也不是辖制所托付你们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样。4 到了牧长显现的时候,你们必得那永不衰残的荣耀冠冕。」(彼前 5:1-4)长老的职责主要就是照管羊群的属灵需要。我们虽然不是长老,但是整个教会牧养的工作,不可能靠着为数不多的牧师、长老来完成。信徒应当成为分担牧者责任的小牧者。
牧养的工作,主要是忠心传讲神的话语,发掘信徒属灵恩赐,训练他们成为顺服主的门徒,并差遣他们进入各种服事的岗位。羊群觉得教会生活枯燥乏味,很大的因素就是没有在羊群前面作榜样的牧者,清楚指出主托付的异象,带领他们共同经历生命的成长。这工作不仅靠着牧师长老来完成,更是要从信徒共同参与,在各个层面为主牧养群羊。有一句话说得好:「没有一个人属灵强到一个程度,不需要任何人来牧养,也没有一个人属灵弱到一个程度,连一个可以牧养的人也找不到。」这句话让我们知道教会中牧养的工作是分布在各个层面,从最高的牧师、长老,到最平凡的信徒,都可以互相牧养,彼此扶持。教会缺乏牧人,我们无需怪罪别人不出来承担责任。当问自己是否尽到责任,牧养主带到我面前,比我更瘦弱的羊。如果我们都能从主身上学习牧者的榜样,必能看到自己在教会中的身份,是领受主托付的小牧人,千万不可妄自菲薄。
放眼当今的世代,教会普遍出现荒凉的景况。我们看到了流浪在旷野,找不到归宿的群羊吗?不要像那些眼中只专注自身利益,却不顾羊死活的坏牧人。教会需要按着正义分解真道的牧者,受到主怜悯群羊的心所感召,顺服主差遣出来用属灵的粮食来喂养瘦弱的羊。主看重的不是恩赐高低,而是怜悯的心。
求主差派工人收庄稼
「37于是对门徒说,要收的庄稼多,作工的人少。38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太9:37-38)
除了牧人牧养群羊的隐喻之外,本句提到了另一个隐喻,就是工人收割庄稼。句子开始有个「于是」,表示基于主怜悯群羊没有牧人流离失所的惨状,当有的行动就是向主发出恳切的祈求。这是命令语气,表示主要门徒积极向祂求。求的内容就是让庄稼的主人,打发工人出去收割庄稼。这隐喻有什么含义?我们从前面提到的羊群没有牧人牧养,再加上后一句主差遣十二门徒出去传福音。就可以看到主看到的要收的庄稼多,指的应该就是等待听闻福音,归向神国的子民多的不可胜数,但是却没有足够的工人前去收割。这从主耶稣另一处的教训也可以看出来,祂吩咐门徒遵行神旨意完成神的工:「你们岂不说,到收割的时候,还有四个月么.我告诉你们,举目向田观看,庄稼已经熟了,〔原文作发白〕可以收割了。」(约4:35)神要完成的工作就是收割,将收好的庄稼存在仓库里。代表的意思就是让许多原本未曾听闻福音,未得到神牧养的人,因着门徒将福音传给他们,以信心接受基督的拯救,进入神的国度中。这就是收割的意思。
当然,收割的时刻也同样伴随着审判的含义,凡是拒绝接受福音的人,就难以逃避神对他们的审判。在启示录中提到,「我又观看,见有一片白云,云上坐着一位好像人子,头上戴着金冠冕,手里拿着快镰刀。又有一位天使从殿中出来,向那坐在云上的大声喊着说:『伸出你的镰刀来收割;因为收割的时候已经到了,地上的庄稼已经熟透了。』那坐在云上的,就把镰刀扔在地上,地上的庄稼就被收割了。」(启14:14-16)这里提到的收割就带着审判的含义。在末后的时代,基督要再来,完成收割的工作,祂将会差遣使者,来进行收割的行动。
这带着一种末世的迫切感。主就要再来了。到时候祂要完成收割的行动,将成熟的庄稼存进仓里,让拒绝福音的糠秕接受审判。所以,收割带着宣扬福音的迫切感,因为时候不多了,拯救的日子同样也是审判的日子。如此广大的禾场,还有众多的庄稼未得收割,意思就是今日世上还有许多未得之民。在全世界76亿人口中,其中有41%是还没有听闻福音的族群,人数约为32亿。听过福音的族群中还有很大的比例是不信主的。福音的禾场极为广大,需要很多工人投身其中,为主收割庄稼。这些未得之民的群体,以及未信主的人群,就有13亿在中国。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是不是主所呼召的工人?
可能我们会推脱,我不是传道人,恩赐又小,作不了什么事。不要忘记主的命令,祂要我们迫切地求祂差遣,我们凭着自己,没有人是天生恩赐强大,能成就神国的大业。即使有这样的人,若不依靠主的差遣,单凭着自己的本事,一样不能被主使用。所以,主要我们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庄稼是属于祂的,祂拥有差遣工人的权柄。祂也知道什么样的工人能够承受所托付的责任。我们只要尽到本分,虚心求主赐下恩赐,并等候主的差遣。神国福音的传扬,往往不是靠着少数的明星布道家,而是靠着千万个肯在主的面前恳求,并且顺服主的呼召的仆人。恩赐不足尚是小事,主能够赏赐;一个愿意尊主为大,虚心顺从主旨意的人,才是主能够使用的收割庄稼的工人。我们当以蒙主差遣去收割庄稼的工人,来自我期许,不高傲,也不自弃。以完成主的旨意为人生最高的目标。
结论
末世的迫切感存在主耶稣的心中,在祂开始出来传道的时刻就带着这样的心情。祂在约翰福音中要求门徒把握时机:「趁着白日,我们必须作那差我来者的工。黑夜将到,就没有人能作工了。」(约9:4)时候不多了,主来的日子近了。主耶稣所开始的教会建造工作仍然在进行当中,忠心传讲圣经真理、将福音广传至普世万民、并关顾群羊的属灵需要。主完成了祂地上的工作,坐在天父右边,祂的工作没有停止,门徒接受主的呼召,所进行的就是主所要完成的事。如今虽然两千年过去,末世的景象更加清晰,如同近在眼前,主对我们的呼召很明确,群羊没有牧人流离失所,主怜悯他们,呼召我们承接祂托付的工作。禾场上庄稼已经成熟,缺乏工人收割,你是不是那位主要差遣去收割庄稼的工人?我们需要来到主面前切切祈求,愿我们在其中都有份,为主牧养流离失所的群羊,为主收割发白的庄稼。
讨论题目:
1. 你认为主耶稣当年传道的行动:「教训真理」、「宣讲福音」、「医治疾病」仍然是我们今日教会当作的事吗?在今天这种受疫情冲击的情境之下,怎么进行?
2. 主耶稣看到以色列民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在今日的教会内外,你看到类似的情形吗?我们能够用什么行动来体贴主的心呢?
3. 主耶稣说的要收的庄稼多,收割的人少指的是什么?我能够向庄稼的主求什么?主会差遣我去收庄稼吗?
主拓展神国的行动
「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在会堂里教训人,宣讲天国的福音,又医治各样的病症。」(太9:35)
首先,这句话描述了主耶稣在地上传道工作的重点。在第四章主刚开始出来传道的时候,也出现同样的描述:「耶稣走遍加利利、在各会堂里教训人、传天国的福音、医治百姓各样的病症。」(太4:35)两边讲的内容完全一样。本句话主要动词是「走遍」,就是在四围走动的意思。地点是主耶稣所在的附近各城各乡。后面三个分词分别是主耶稣在各处的行动「教训真理」、「宣讲福音」、「医治疾病」。这就是主耶稣道成肉身降世,传道工作的重点。也是今日教会需要继续接着做下去的主要工作。让我们整理一下今日我们拓展神国度的四个重点。
1. 教会建造的方向重外展性而非内敛:当年主耶稣与使徒传道的过程中,多次出现「走遍」这个字,意思就是传道者将神的国带到行动所能及的周围地方。教会的福音工作主要是外展性,而非内敛性。内敛的意思就是注重服事教会现有的成员,事工努力方向就在满足会友的需要。这是教会老化的指标,当教会失去扩展的异象,整天就会注重教会建筑的装修,更先进设备的更新,主办的多半是应会友要求而有的锦上添花的聚会,或是陷入组织内部繁文缛节的争议中。但都是因为教会失去了福音外展的异象所造成的恶果。主耶稣当年所建立的传道的团队,什么硬件设施都没有;然而却走到哪里,就将道传到那里。祂的眼目中,教会以外有许多神所重视的人,要积极地向他们传扬神的福音,将他们带领进入神的国。所以,福音从主耶稣起,到后来的使徒,直至今日,神国一直在向外拓展,要得着未得之民。
大家可能会觉得疑惑,在今天这无法到处走动的特殊时刻,怎么走遍各城各乡啊?我们只要把握住一个重点,就是福音传播的方向是面向普世万民,所有未信主的百姓,都是主耶稣吩咐我们去传福音的对象。即使在活动受限的今日,我们还是可以借着互联网上的社交媒体,各样方便的通讯工具。将福音的内容传递出去。福音是透过关系传递的。在疫情紧张的时期,我们虽然不能到处探望亲戚,却可以与他们保持联系,借着微信传福音短文,打电话建立感情。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将自己的信心,见证出来的机会。
2. 教导门徒圣经真理:在主耶稣的时代,拉比可以进入会堂,宣读旧约圣经,并且作出讲解。如路加福音中所描述的,主耶稣对着会堂里的会众传讲以赛亚书的内容:「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他用膏膏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差遣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报告神悦纳人的禧年。」(路4:18-19)并声称这应许已经应验在听众的耳中,亦即称自己就是先知预言那位要来的弥赛亚。圣经是神赐下的特殊启示,若没有正确地理解,就容易让教会失去方向,走入偏差。可见正确地讲解圣经何其重要。犹太人就是因为错误理解圣经,拒绝接受耶稣就是弥赛亚。怎么能够把握解经的原则呢?保罗勉励牧者提摩太说:「你当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悦,作无愧的工人,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后2:15)解释圣经需要符合经文前后一致的属灵原则,这就是解经的「正意」。圣经真理永远是教会信仰建立的根据,我们需要效法主耶稣的工作,在教会忠心传讲圣经真理。传道人不能随从信徒的胃口,尽是传讲信徒爱听的道,而是当忠于圣经,专心研读经文,将连贯整本圣经的属灵真理传讲出来,让信徒能够在主的话语上扎根成长,接出丰盛的属灵果实。
3. 宣扬神国福音:福音的意思就是好消息,在以赛亚书中就出现「福音」这个字。它的内容是什么呢?当施洗约翰被下在监里,差人来问耶稣是否就是弥赛亚。耶稣传话给他:「就是瞎子看见、瘸子行走,长大麻疯的洁净,聋子听见,死人复活,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太11:5-6)耶稣的回话已经解答了约翰的疑问,以赛亚书中预言的那位弥赛亚,祂所要作的工作,已经在主耶稣身上成就了。福音的中心内容就是主耶稣的身份,祂是神所差来成全救恩的弥赛亚。在登山宝训中,耶稣行神迹过程中,关乎神救赎工作的信息就是福音。主耶稣一生不断向人宣扬福音,甚至受死复活后,也交付门徒大使命:「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可16:15)教会存在的目的,就是将主吩咐的福音内容传讲给未信的人听。让他们因着信靠基督,得到神的拯救。在人心刚硬的末后世代,世人厌恶正统的信仰,反而喜欢去传耸人听闻的怪异之事,或激发人血气的攻讦性言语。我们不随着堕落的人性起舞,只要专心抓住主交付的福音使命,忠心地传扬出去。
4. 医治各样的病症:主耶稣医治人的疾病,主要是出于祂对世人的怜悯之心,神迹不是为了满足人的好奇心,而是为了显明行神迹之人的身份,祂就是神所差来的。正如前面主耶稣告诉施洗约翰的话,瞎子看见、瘸子行走,大麻疯得洁净,聋子听见,死人复活,祂所行的事,都证明祂就是基督。如今我们是否也要效法基督行神迹呢?若是神赐下行神迹奇事的恩赐给今日的信徒,为了福音缘故,当然也是应当去行。然而,在教会历史中,神迹奇事发生的频率,确实因为文字启示已经完成,我们信仰的根基是扎根于圣经,作为福音见证的神迹奇事,发生的机会确实不如初代教会那么多。但是我们不必排除,在属灵争战最激烈的宣教工场,神迹奇事会伴随着宣教士。只不过基督徒不以能行神迹奇事为夸耀,也不为了满足人的好奇而追求神迹奇事。今日教会当特别强调的是,基督的救赎的大能在人的心中运行,所成就的改变工作,让人远离罪恶,活出主荣耀的样式,这种生命的转变,比见到神迹还要奇妙。
主怜悯困苦流离的群羊
「36他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太38:36)
在前一段落提到主耶稣开始在四周的城市传道,讲解圣经真理,传扬天国福音,医治各样疾病。接着就提起祂看见许多人,这群人就是听祂讲解圣经,听闻神国福音,接受祂医治的一群人。 「群众」这个字主要是与跟随耶稣的门徒对比,他们是一群较没有组织,信仰上也没有明确归属的一群人。在马太福音第四章提到:「有许多人从加利利、低加波利、耶路撒冷、犹太、约但河外,来跟着他。」(太4:25)耶稣传道的起初,那些跟着耶稣,想到得医治,或是看热闹的那群人,就被称为「群众」。主耶稣看着这群人,心中的感受是「怜悯他们」。 「怜悯」这个字意思是内心深处发出的强烈同情或感动。在马太福音的其它地方,也出现过耶稣怜悯他人的句子,如:「我怜悯这众人,因为他们同我在这里已经三天,也没有吃的了。我不愿意叫他们饿着回去,恐怕在路上困乏。」(太15:32)、「耶稣就动了慈心,把他们的眼睛一摸,他们立刻看见。」(太20:34)为何主对着这群并非祂门徒的人,会发出如此强的怜悯之情?经文给了答案:「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主要是看到了这些人因身体上与心灵里的缺乏而生出的痛苦,主耶稣愿意向他们施恩惠。
主为何用牧人与羊的关系来描述祂与这群身心缺乏的群众?从旧约经文中有用牧羊人与羊的图像,来类比神所兴起的领袖与以色列百姓的关系。神交付领袖责任来管理神的羊群,可惜的是许多牧人辜负了神的期望,贪求自己的私利,罔顾羊群的死活,神命令先知责备这些坏牧人:「祸哉!以色列的牧人只知牧养自己。牧人岂不当牧养群羊吗?你们吃脂油、穿羊毛、宰肥壮的,却不牧养群羊。瘦弱的,你们没有养壮;有病的,你们没有医治;受伤的,你们没有缠裹;被逐的,你们没有领回;失丧的,你们没有寻找;但用强暴严严地辖制。因无牧人,羊就分散;既分散,便作了一切野兽的食物。我的羊在诸山间、
在各高冈上流离,在全地上分散,无人去寻,无人去找。」(结 34:2-6)耶稣看见眼前的这群以色列百姓,正就像是没有牧人照顾的羊群一样。祂用「痛苦流离」来形容这群羊。主见到他们到处流浪,没有归宿,受尽痛苦,无人关心,心中生出了怜悯之情。因为这些百姓正是祂的羊。羊的生死存亡,对主至关重要,主耶稣不能弃之不顾。
祂见到了在失职的牧人的轻忽照管下,羊群的惨状,祂要亲自来牧养祂的羊。神让先知传递出安慰的信息:「看哪,我必亲自寻找我的羊,将他们寻见。牧人在羊群四散的日子,怎样寻找他的羊,我必照样寻找我的羊。这些羊在密云黑暗的日子散到各处,我必从那里救回他们来。」(结34:11-12)并应许赐下好牧人:「我必立一牧人照管他们,牧养他们,就是我的仆人大卫。他必牧养他们,作他们的牧人。我-耶和华必作他们的上帝,我的仆人大卫必在他们中间作王。这是耶和华说的。」(结34:23-24)这位牧养神百姓的好牧人就是将要来的大卫子孙,祂应验神与大卫立的约,坐在大卫宝座上统领以色列民。弥迦书中也预言了生在伯利恒的大卫后裔,就是牧养神子民的弥赛亚:「他必起来,倚靠耶和华的大能,并耶和华他神之名的威严,牧养他的羊群。他们要安然居住。因为他必日见尊大,直到地极。」(弥5:4)这位应许的牧人不是大卫自己,而是神将差遣来地上,施行拯救的大卫的后裔弥赛亚,也就是耶稣基督。
从神谴责失职的坏牧人,并应许赐下弥赛亚这位好牧人,我们看见了神对属祂的羊是充满了怜悯与慈爱。主耶稣就是被神差来牧养神国子民的好牧人。今天的教会面临的情形,与当年以色列民痛苦流离的情形何其相似。众多羊群缺乏牧养,落到流离失所,自生自灭的境况。有的信徒因为没有人牧养,属灵上极为软弱,不但无法经历教会生活的喜乐,甚至连聚会也不想再参加。美国基督徒每月聚会至少一次的比例从十年前的53%,跌到目前的45%左右。中国教会的情况也差不了多少,基督徒聚会人数从十几年前的增长态势,逐渐走向衰退。大家对属灵的话语没有胃口,聚会时就期待听类似心灵鸡汤的故事,讲道稍长就坐立难安,巴不得早点结束,回家休闲娱乐,或者加班干活。羊的生命不成长,与缺乏尽心牧养的牧人有直接关系。我们何等需要忠心、良善、又有见识的好牧人,领受神的托付来牧养群羊。
当然主耶稣是我们的大牧者,但是牧养群羊的责任,主却交付给祂的门徒去执行。彼得就是其中一位牧者,他勉励其他牧者:「我这作长老,作基督受苦的见证,同享后来所要显现之荣耀的,劝你们中间与我同作长老的人:务要牧养在你们中间神的群羊,按着上帝旨意照管他们;不是出于勉强,乃是出于甘心;也不是因为贪财,乃是出于乐意;也不是辖制所托付你们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样。4 到了牧长显现的时候,你们必得那永不衰残的荣耀冠冕。」(彼前 5:1-4)长老的职责主要就是照管羊群的属灵需要。我们虽然不是长老,但是整个教会牧养的工作,不可能靠着为数不多的牧师、长老来完成。信徒应当成为分担牧者责任的小牧者。
牧养的工作,主要是忠心传讲神的话语,发掘信徒属灵恩赐,训练他们成为顺服主的门徒,并差遣他们进入各种服事的岗位。羊群觉得教会生活枯燥乏味,很大的因素就是没有在羊群前面作榜样的牧者,清楚指出主托付的异象,带领他们共同经历生命的成长。这工作不仅靠着牧师长老来完成,更是要从信徒共同参与,在各个层面为主牧养群羊。有一句话说得好:「没有一个人属灵强到一个程度,不需要任何人来牧养,也没有一个人属灵弱到一个程度,连一个可以牧养的人也找不到。」这句话让我们知道教会中牧养的工作是分布在各个层面,从最高的牧师、长老,到最平凡的信徒,都可以互相牧养,彼此扶持。教会缺乏牧人,我们无需怪罪别人不出来承担责任。当问自己是否尽到责任,牧养主带到我面前,比我更瘦弱的羊。如果我们都能从主身上学习牧者的榜样,必能看到自己在教会中的身份,是领受主托付的小牧人,千万不可妄自菲薄。
放眼当今的世代,教会普遍出现荒凉的景况。我们看到了流浪在旷野,找不到归宿的群羊吗?不要像那些眼中只专注自身利益,却不顾羊死活的坏牧人。教会需要按着正义分解真道的牧者,受到主怜悯群羊的心所感召,顺服主差遣出来用属灵的粮食来喂养瘦弱的羊。主看重的不是恩赐高低,而是怜悯的心。
求主差派工人收庄稼
「37于是对门徒说,要收的庄稼多,作工的人少。38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太9:37-38)
除了牧人牧养群羊的隐喻之外,本句提到了另一个隐喻,就是工人收割庄稼。句子开始有个「于是」,表示基于主怜悯群羊没有牧人流离失所的惨状,当有的行动就是向主发出恳切的祈求。这是命令语气,表示主要门徒积极向祂求。求的内容就是让庄稼的主人,打发工人出去收割庄稼。这隐喻有什么含义?我们从前面提到的羊群没有牧人牧养,再加上后一句主差遣十二门徒出去传福音。就可以看到主看到的要收的庄稼多,指的应该就是等待听闻福音,归向神国的子民多的不可胜数,但是却没有足够的工人前去收割。这从主耶稣另一处的教训也可以看出来,祂吩咐门徒遵行神旨意完成神的工:「你们岂不说,到收割的时候,还有四个月么.我告诉你们,举目向田观看,庄稼已经熟了,〔原文作发白〕可以收割了。」(约4:35)神要完成的工作就是收割,将收好的庄稼存在仓库里。代表的意思就是让许多原本未曾听闻福音,未得到神牧养的人,因着门徒将福音传给他们,以信心接受基督的拯救,进入神的国度中。这就是收割的意思。
当然,收割的时刻也同样伴随着审判的含义,凡是拒绝接受福音的人,就难以逃避神对他们的审判。在启示录中提到,「我又观看,见有一片白云,云上坐着一位好像人子,头上戴着金冠冕,手里拿着快镰刀。又有一位天使从殿中出来,向那坐在云上的大声喊着说:『伸出你的镰刀来收割;因为收割的时候已经到了,地上的庄稼已经熟透了。』那坐在云上的,就把镰刀扔在地上,地上的庄稼就被收割了。」(启14:14-16)这里提到的收割就带着审判的含义。在末后的时代,基督要再来,完成收割的工作,祂将会差遣使者,来进行收割的行动。
这带着一种末世的迫切感。主就要再来了。到时候祂要完成收割的行动,将成熟的庄稼存进仓里,让拒绝福音的糠秕接受审判。所以,收割带着宣扬福音的迫切感,因为时候不多了,拯救的日子同样也是审判的日子。如此广大的禾场,还有众多的庄稼未得收割,意思就是今日世上还有许多未得之民。在全世界76亿人口中,其中有41%是还没有听闻福音的族群,人数约为32亿。听过福音的族群中还有很大的比例是不信主的。福音的禾场极为广大,需要很多工人投身其中,为主收割庄稼。这些未得之民的群体,以及未信主的人群,就有13亿在中国。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是不是主所呼召的工人?
可能我们会推脱,我不是传道人,恩赐又小,作不了什么事。不要忘记主的命令,祂要我们迫切地求祂差遣,我们凭着自己,没有人是天生恩赐强大,能成就神国的大业。即使有这样的人,若不依靠主的差遣,单凭着自己的本事,一样不能被主使用。所以,主要我们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庄稼是属于祂的,祂拥有差遣工人的权柄。祂也知道什么样的工人能够承受所托付的责任。我们只要尽到本分,虚心求主赐下恩赐,并等候主的差遣。神国福音的传扬,往往不是靠着少数的明星布道家,而是靠着千万个肯在主的面前恳求,并且顺服主的呼召的仆人。恩赐不足尚是小事,主能够赏赐;一个愿意尊主为大,虚心顺从主旨意的人,才是主能够使用的收割庄稼的工人。我们当以蒙主差遣去收割庄稼的工人,来自我期许,不高傲,也不自弃。以完成主的旨意为人生最高的目标。
结论
末世的迫切感存在主耶稣的心中,在祂开始出来传道的时刻就带着这样的心情。祂在约翰福音中要求门徒把握时机:「趁着白日,我们必须作那差我来者的工。黑夜将到,就没有人能作工了。」(约9:4)时候不多了,主来的日子近了。主耶稣所开始的教会建造工作仍然在进行当中,忠心传讲圣经真理、将福音广传至普世万民、并关顾群羊的属灵需要。主完成了祂地上的工作,坐在天父右边,祂的工作没有停止,门徒接受主的呼召,所进行的就是主所要完成的事。如今虽然两千年过去,末世的景象更加清晰,如同近在眼前,主对我们的呼召很明确,群羊没有牧人流离失所,主怜悯他们,呼召我们承接祂托付的工作。禾场上庄稼已经成熟,缺乏工人收割,你是不是那位主要差遣去收割庄稼的工人?我们需要来到主面前切切祈求,愿我们在其中都有份,为主牧养流离失所的群羊,为主收割发白的庄稼。
讨论题目:
1. 你认为主耶稣当年传道的行动:「教训真理」、「宣讲福音」、「医治疾病」仍然是我们今日教会当作的事吗?在今天这种受疫情冲击的情境之下,怎么进行?
2. 主耶稣看到以色列民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在今日的教会内外,你看到类似的情形吗?我们能够用什么行动来体贴主的心呢?
3. 主耶稣说的要收的庄稼多,收割的人少指的是什么?我能够向庄稼的主求什么?主会差遣我去收庄稼吗?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