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耶稣肯定彼得认信祂为基督
2025-05-07 21:10:20
10次阅读
0个评论
耶稣问门徒众人眼中祂的身份
「就问门徒说,人说我人子是谁。(有古卷无我字)14他们说,有人说是施洗的约翰。有人说是以利亚。又有人说是耶利米,或是先知里的一位。」(太16:13-14)
我们对耶稣身份的认定,受到文化背景,家庭信仰,周围同伴,当代有名望人物的影响。当别人如何看待耶稣,我们就会附和他们的想法。
对耶稣身份的认定,决定我们对祂的态度。是信赖祂的教导,接受祂为我们预备的救恩与否。是影响我们人生方向极为重要的关键。

人以为耶稣是施洗约翰、以利亚、耶利米。门徒听闻他人对耶稣的认定,把这些众人的想法告诉耶稣,以为祂是:
  1. 施洗约翰:希律王对听到耶稣到名声,说「这是施洗的约翰从死里复活,所以这些异能从他里面发来。」(太14:2)
  2. 耶稣论以利亚:「以利亚固然先来,并要复兴万事;只是我告诉你们:以利亚已经来了,人却不认识他,竟任意待他。 人子也将要这样受他们的害。」(太17:12-13)
  3. 以为祂是先知里的一位:耶稣和耶利米有一些相似处,他们都发出对百姓和圣殿审判的信息;他们都受到苦难和百姓的抵挡。回教徒也认为耶稣是先知里的一位。但地位还不及穆罕默德。
耶稣问门徒怎么认定祂的身份
「15耶稣说,你们说我是谁。16西门彼得回答说,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太16:15-16)
耶稣重视的不是社会各界对祂的看法。耶稣要问我们对祂的看法。这问题直接挑战我们对祂的认信。
我们听过许多贬褒不一的评论:耶稣是伟大的教师、众先知里的一位、有牺牲精神的道德家、宗教狂热分子。这是你的想法吗?
彼得说出他的认信:「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基督就是犹太百姓盼望,神差来施行拯救的弥赛亚。
与本处彼得的认信呼应,约翰福音中有两处,耶稣接受门徒对祂是基督,是神儿子的称呼:「拿但业说,拉比,你是神的儿子,你是以色列的王。」(约1:37)马大说:「主阿,是的,我信你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就是那要临到世界的。」(约11:27)

认信耶稣就是预言要来的弥赛亚
诗篇2篇提到,受膏者说:「我要传圣旨;耶和华曾对我说,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你求我,我就将列国赐你为基业,将地极赐你为田产。」(诗2:7-8)
对弥赛亚有很值得注意而动人的描述:「因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有一子赐给我们;政权必担在他的肩头上,他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上帝,永在的父,和平的君。他的政权与平安必加增无穷;他必在大卫的宝座上,治理他的国,以公平公义使国坚定稳固,从今直到永远。」(赛9:6-7)
「耶和华说,日子将到,我要给大卫兴起一个公义的苗裔,他必掌王权,行事有智慧,在地上施行公平和公义,在他的日子,犹大必得救,以色列也安然居住;他的名必称为耶和华我们的义。」(耶23:5-6)
「我在夜间的异象中观看,见有一位象人子的,驾着天云而来,被领到亘古常在者而前,得了权柄、荣耀、国度,使各方各国各族的人都事奉他;他的权柄是永远的,不能废去,他的国必不衰败。」(但7:13-14)
「我必立一牧人照管他们,牧养他们,就是我的仆人大卫。他必牧养他们,作他们的牧人。」(结34:23)

耶稣肯定彼得的认信
「17耶稣对他说,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太16:17)
在福音书中耶稣曾经称神为我在天上的父。祂自称是神的儿子。「父所分别为圣,又差到世间来的,他自称是神的儿子,你们还向他说,你说僭妄的话吗?」(约10:36)正是为此被犹太人陷害。「他是该死的,因他以自己为神的儿子。」(约19:7)
彼得能认识到耶稣的身份,他有福的。这认信非出自血气、也非被世间学问所教导,乃是出自于天父特殊的启示,也就是开启原本隐藏的奥秘。我们对基督的认识也源于圣灵在心中动工。教会的责任:使人从神的启示中认识基督。

基督的教会建立在这磐石上
「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太16:18)
耶稣将「西门」的名字称为「彼得」就是「磐石」的意思,紧接「在这个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会」。福音书中此处首见教会。明显磐石字面上是指彼得,但不是着重在他这个人的特质,可以当教会的根基。教会被比喻为一座建筑物。磐石意指基础,而「建造」这动词也不仅是用在建筑有形的物体,而是表示「建造」一群人。
教会是建造在基督拣选的「使徒」,及「从神领受的启示」这根基上,也就是彼得认信的「耶稣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这根基之上,这就是教会建造在其上的磐石。以弗所书也说:「你们...是与圣徒同国,是神家里的人了。并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弗2:19-20)耶稣是最终的房角石,与此想法一致。

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教会
「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权柄原文作门)19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太16:18b-19a)
「它」指的是教会,意指魔鬼掌管死亡的权势不能胜过教会。
启示录中描述主说:「拿着大卫的钥匙,开了就没有人能关,关了就没有人能开的。」(启3:7)指主握有开启大卫国度的钥匙。

教会拥有捆绑与释放的权柄
「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太16:17-19)
捆绑与释放有两种意义:(1)彼得领受天国的钥匙,借着宣讲天国的福音,为许多人打开天国的门,那些拒绝祂所宣讲福音的人则无法进入。(2)「捆绑」表示禁止,「释放」表示许可,「钥匙」的持有者负管理责任,彼得是大使徒,有权柄代表基督管理教会、施行纪律。
天上的捆绑释放,will have been bound(loosed)。地上捆绑的时候,天上将会已经捆绑了。地上释放时,天上也已经释放。表示地上执行的处置,天上完全是尊重而执行。

耶稣预言受死复活
「 20当下,耶稣嘱咐门徒,不可对人说他是基督。21从此耶稣才指示门徒,他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长老祭司长文士许多的苦,并且被杀,第三日复活。」(太16:20-21)
耶稣嘱咐门徒不要公开彼得的认信,因为他们仍然未完全明白耶稣将要成为怎样的弥赛亚。祂不是一个政治上的君王,而是一个受苦的仆人。他们需要全然了解耶稣救赎计划和使命后,才可以去向别人宣告祂的身份,否则只会引起混乱。
主向门徒三度预告受死,基督的使命是要为人舍身赎罪,三日后神以大能使祂复活。此处使用按神旨意的神圣「必须」。

彼得劝阻被主责备
「彼得就拉着他,劝他说,主阿,万不可如此,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23耶稣转过来,对彼得说,撒但退我后边去吧。你是绊我脚的。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太16:22-23)
彼得对主预言受死的反应是,将主拉到一旁,「劝」原文作责备。想要严重地劝阻耶稣绝不可如此。
耶稣用训斥的语气,实际上是斥责在背后利用彼得的撒旦,你是我的绊脚石、陷阱。
原因为,耶稣所预言是神差祂来的使命,彼得的阻挡却是出于自己的私意。主指出彼得不体贴神的意思,即主受死的计划。只体贴人的意思,凭私意拦阻的行动。

跟从主必须舍己背十字架
「24于是耶稣对门徒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25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生命或作灵魂下同)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太16:24-25)
主借此机会教训门徒,跟从主要付出的代价就是,像主一样,舍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来跟从主。此三个命令是主对门徒的要求。
舍己原意是否定自己,就是因着顺服主旨意,而不体贴自己私意。这是跟从主门徒的必要条件。对主这要求,我们都需要极力追求。
在世上努力追求,想要获取生命满足的人,此生算是徒然度过。舍己之人表面上生命遭受损失,但实际上并没有亏损。

为赚取世界而丧失生命毫无益处
「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太16:26)
人的灵魂是最重要的,这个字也可以作生命。生命的价值在神面前显出来。但是人总是将人生的目标放在今生欲望的满足,这无底坑永远填不满。
「賺得全世界」並非单指赚取金钱,同时也是物质、权位、名声、世俗理想。跟随耶稣需要捨棄世界所追求的价值观,甚至走与世界相反方向的道路。
今日的世上多少人不顾一切手段想赚取名利、财富、权位,但是心被世界夺去,离开了主。一切都只是过眼云烟。

结论
  • 在外邦偶像林立之地,耶稣询问门徒如何认定祂的身份。门徒众说纷纭,报告他人的看法。主询问他们自己的意见。唯彼得大胆认信,耶稣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这回答被耶稣称赞,因这是受到神的启示而得到的结论。
  • 耶稣讲教会建立在彼得,他身为耶稣拣选的使徒、并首先认信耶稣是基督,这基础上。表面的基础是彼得,终极的基础是耶稣,这也是今日教会建立的基础。
  • 耶稣预言自己将要受死,三日复活,这与彼得对弥赛亚的认知冲突,他出手拦阻,并发言劝阻。被耶稣责备,因不体贴神从的意思,而体贴人的意思,为撒旦所利用。
  • 主转而教训门徒,跟从祂的人必须知道,这行动需要付出的代价。是舍弃体贴自己的想法、背起十字架来跟从主。因为人所拥有的,最重要的就是生命。若是倾全心全力赚得所有财富、名利、地位,也换不得失去的生命。此生命是在主耶稣里所珍惜宝贵的。


收藏 0 0

登录 后评论。没有帐号? 注册 一个。

阿斗

  • 0 回答
  • 0 粉丝
  • 0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