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真悔改
2021-06-08 06:36:14
508次阅读
2个评论
  真悔改伴随弃绝罪的真正渴望(艾利克森)
艾利克森  寻访古道  今天
  归信的消极方面就是弃绝和否定罪,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悔改。悔改建立在我们对自己所行恶事虔诚的歉疚上。我们考察悔改和信心时应该记得,它们是无法彼此割裂开的。我们会首先考察悔改,因为,从逻辑上来讲,这是一个人救赎行程开始的地方。
  希伯来语中用来表达“悔改”这一观念的词有两个。一个是nācham,表示“呼吁,叹息或呻吟”,意思是“忧伤或伤恸”。当该词用来表示因为考虑到某人自身的品格或行为而引发的某种感情时,意思是“懊悔”或“后悔”。有趣的是,当nācham用来表明“后悔”的意思时,这个动词的主语通常是上帝。其中,一个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创世记》第六章6节:“耶和华就后悔造人在地上,心中忧伤。(注;上帝后悔不是做错了事?应翻译成;转意。原文字根: 溫暖; 
字義溯源: 嘆息,意即:深強的呼吸,示意:憐惜*,憐憫,安慰,後悔,懊悔,感歎,報復,慰藉,容忍,轉意,舒適,悔改.
這字有三個意義:憐惜,安慰,後悔.)

  人类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真悔改,更通常用shûv这个词来表示。在先知呼唤以色列人回转归向主的经文中,就多次用到这个词。这个词强调道德上有意识地分离开来的重要性,离弃罪并进入与上帝联合之中的必要性。
  在新约当中,同样也有两个主要的单词用来形容悔改。metamelomai一词的意思是“有一种关心、关照,或悔恨的感觉”,以此来强调悔改中的情感方面,是一种因为做错了事而悔恨或忧伤的感情。耶稣在两个儿子的比喻中就用到了这个词。父亲要大儿子到葡萄园去做工时,“他回答说,‘我不去’,以后自己懊悔,就去了。”(太21:29)小儿子说自己要去,但却没有去。耶稣把祭司长和法利赛人(耶稣就是在对他们讲道)比作是小儿子,把那些悔改的罪人比作大儿子。《圣经》在谈到犹大因为自己背叛了耶稣而感到懊悔时同样也使用了metamelomai这个词(参太27:3)。看起来,metamelomai这个词可以用来简单地表示: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悔恨和懊悔,就像犹大一样;这个词同样也可以表示真正的悔改,包括行为上的实际改变,就像那个大儿子一样。如果我们将犹大和彼得对自己所犯罪行做出的反应来进行对比,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彼得又重新转向了耶稣,恢复了与耶稣的联合;而犹大认识到罪却只导向了绝望和自我毁灭。
   新约中另一个经常用来表示悔改的词是metanoeō,这个词字面的意思是“从不同角度来思考某事,或是在心思意念上有所改变”。在早期教会的讲道中,这是一个关键词。在五旬节那一天,彼得呼吁听众说:“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徒2:38)。
我们在查考悔改的问题时,无可避免地会认识到悔改作为救赎的先决条件的重要意义。有无数经文和不同的语境都在强调悔改,这就明确地表明,悔改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不可少的。  《圣经》敦促在许多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都要悔改;这就表明,悔改并不是一种只是针对少数处在当地情境中的人的信息。毋宁说,悔改是基督教福音最根本的内容。在施洗约翰和耶稣的讲道中,悔改都占据了突出地位(参太3:2,4:17)。保罗在亚略巴古对哲学家们讲道时,也曾这样说到:“世人蒙昧无知的时候,上帝并不监察,如今却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徒17:30)最后这个宣告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普世性的:“各处的人”。这样看来,毫无疑问,悔改乃是福音信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对我们来说,明白真悔改的本质非常重要。悔改是人对自己的罪虔诚的歉疚,并伴随着转离罪的决心。悔改同样也有别于不同动机对自己所做错事的其他形式的懊悔。或许,一种懊悔只是受自私的驱使。如果我们犯了罪,而后果令人不快,那我们可能会真心为所做的事懊悔。但是,这却并不是真悔改,而只不过是后悔而已。真悔改是因为干犯了上帝并伤害了自己,所以对自己的罪感到歉疚。这种歉疚伴随着弃绝罪的真正渴望。
 《圣经》反复强调人必须悔改,这是反对迪特里希·朋霍费尔称之为“廉价恩典”(或“轻信主义”)的不容置疑的论据。仅仅相信耶稣并接受祂所赐下的恩典,这是不够的;人里面那个人,也必须有真正的改变。如果人仅仅需要相信上帝的恩典,那么,还有谁不希望成为基督徒呢?但是,耶稣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路9:23)。人若没有有意识的悔改,就不会真正认识到自己已经从罪的权势下蒙了拯救。这样,他就缺乏相应的深度和委身。任何尽可能简单地使人成为门徒,从而尽可能多增加门徒数目的做法,其结局都会削弱门徒的质量。
(选自作者著《基督教神学导论》。)
收藏 0 0
    2021-06-08 06:39:40
      你必须死(保罗·区普牧师)
    保罗·区普  寻访古道  今天
     你若真是要做荣耀及大能恩典之神手中的大使,就必须死。
    你必须对自己生活的计划死,对以自我为焦点的成功和梦想死,对舒适及轻松的要求死,对个人认为美好生活的定义死,对受赞赏及尊敬的渴求死,对渴望掌控死,对希望有自主的义死,对为他人的计划死,对渴望某种生活形态或特定的侍奉地点死,对建立自己的王国死,对寻求自己的荣耀和获取从人来的荣耀的动机死,对支配自己的时间死,对维持自己的声望死,对有决定权照自己的意思而行死,对断然的自信死。
    你必须死!作者:理查德·梅休(Richard Mayhue)
    本文摘自:《当今神的医治》引言
    2021-06-08 06:39:10
      今日神仍施行医治!除此以外所得出的任何其他结论,都是对圣经见证的否决。然而,这一宝贵的真理确实引发了一连串紧迫的问题:
    今日神如何医治?
    神的旨意一定是医治吗?
    他会医治我吗?
      慕迪圣经学院的前任院长陶雷博士(Reuben A. Torrey)很诚恳地写道:
       在所有论及神医治方面的书中,我没有见过哪本书始终都贯穿主题,均衡全面地以圣经来佐证书中给出的真理。有些书所给出的经文,只强调神有能力并愿意医治我们的疾病,以及他过去的作为使得当今的医治成为可能。另一些书关注的经文,则清楚表明神有时并不医治人的疾病,或者神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工作方式。因此,我们实在需要一本能够全面涵盖神就这个主题所给出所有经文的书,而且此书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发掘神对这一重大主题的全备教导。[1]
       陶雷博士所提出的“均衡”建议,就是本书的写作宗旨。我们只有通过全面查考圣经,找出神就人类身体上的疾病所给予的一切指示,才能期望找到问题的答案。
       圣经表明,“教义”和“经历”是健康的基督教信仰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基督徒对神真理的真实体验一定是始源于神所启示的话语。在当今人们感兴趣的领域中,要算神的医治最令人困惑了,因为人常常颠倒和忽视神对真理和经验的恒常不变的次序安排。
       人们对爱与真理之关系的误解,会导致各种错误。爱源于真理。《约翰二书》6节告诉我们:“我们若照他的命令行,这就是爱。”虽然爱与真理二者不可分割,但是爱从来不曾决定真理。
    圣经关于神的见证对经历和爱有平衡的表述。若说慈爱的神不会使人得病或不会容许苦难发生,就是误解了爱也误解了圣经(来12:1-13)。现在让我们来查考引起这种困惑的原因。
       有人将圣经视作一个文学水池,浅到孩童可以涉水而过,但也深到大象也可以在其中游泳。例如:《约翰福音》3章16节读起来相当容易懂,而《以赛亚书》53章则难懂得多,埃塞俄比亚的太监读到这里时都需要腓利来解释。(参徒8:31)
    巴克斯特博士(J. Sidlow Baxter)在论及这类深奥难懂的经文时,说道:
    这些疑难经句会使人对圣经产生无穷兴趣。帕克(Joseph Parker)说得好:“圣经若能被完全解释清楚,就不再是神的话了。”我们对圣经的  认识是没有止境的。圣经的智慧在于其启示出来的真理,也在于其隐藏的奥秘。圣经启示的真理,足够使信心有理性的根基;圣经所保留的奥秘,足够使信心有成长的空间。一切关于救恩和敬虔的真理都清清楚楚写在圣经里,使所有单纯的人能够理解。但另有一些事情出于神的智慧而不易明白,甚至离奇费解,挑战人们不断思考。这类真理神秘、复杂,很是迷人,然而,对于虔诚的探询者,努力的结果一定是丰厚且圣洁的奖赏。[2]
       巴克斯特博士所强调的挑战并不是新事。旧约时代的先知一直寻求,想明白在他们中间基督的灵所指示的那人和那时间。他们努力想明白,基督的受苦以及后来所得荣耀之间如何协调(彼前1:10-11)。
    甚至彼得也感到解读圣经的压力。彼得注意到,保罗书信中有一些预言性的教导很难明白(彼后3:15-16)。
       课题同样也给我们挑战。琼妮·厄尔克森·多田(Joni Eareckson Tada)通过不断的求问,学到了很好的功课。让我们来听听她的感悟:
    通常对这一类疑难问题的回答不会只是简单的答案,而我们却没有耐心去听完那些答案。在过去,我的态度常常是这样:“不要给我详尽的神学讨论与资料,只要回答我的问题就好。”因为我拒绝花时间和脑力去聆听并思考这些答案就离开了,所以认为答案根本就不存在。[3]
    疑难问题的答案是存在的,只要我们借着祷告耐心地寻求就能够找到。那么,让圣灵做我们真理的导师,带领我们进入水深之处。
    保罗这样为我们祷告:“要你们的爱心在知识和各样见识上多而又多,使你们能分别是非,作诚实无过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腓1:9-10)。
共2条 1

登录 后评论。没有帐号? 注册 一个。

可爱的大能勇士

  • 0 回答
  • 0 粉丝
  • 0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