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重洗派与激进改教团体
2021-02-11 01:48:20
515次阅读
2个评论
廖元威著

重洗派兴起的背景
  源于瑞士北方的重洗派早期领袖,大多出于慈运理派的更正教阵营。然而他们逐渐认为革新应该更加彻底,且应毫不保留的以圣经为蓝图与依归。慈运理在苏黎士提倡改教运动时,影响了格利伯(Conrad Grebel, 1498-1526),使他在1522年投入更正教改革的阵营。格利伯日后被称为瑞士重洗派之父。
可惜,双方不久在政教分离和婴儿洗等议题上发生重大歧见。格利伯与满兹(Felix Manz, 1498-1527)等人决定脱离慈运理自立,开始自行在家中勤查圣经,并矢志遵守经训。 1525年元月21日,这群志同道合之士决定采取实际行动。当天,先由格利伯为布老若(George Blaurock, 1492-1529)施浸,再由布氏为格利伯和其他信徒施浸,自此正式展开了重洗派的改革运动。

重洗派的理念和做法,无法被天主教和其他更正教团体所接受,苏黎士市政府很快的开始对他们采取镇压措施。最初,市政府只是驱逐接受重洗者,却难以遏阻野火的蔓延。到了1526年,市议会宣布重洗者一律处死,镇压手段愈益残酷。以致到了1535年左右,苏黎士已看不到重洗派信徒。

然而逼迫不仅没有动摇重洗派的信念,反而使他们四散传道,于是成群前往附近的德语区传道,相当受到欢迎。但没有太久的时间,重洗派的领袖开始遭到当局的监禁。革利伯与满兹逃出监狱,革利伯于1526年病死在Maienfeld,满兹则再度被捕,并于1527年元月25日遭到处决,成为重洗派第一位殉道者。

重洗派的基本理念
「重洗派」一辞并非这个群体的自称,而是敌对者加给他们的称呼。重洗派完全不认为自己在提倡重洗,他们否定婴儿洗的有效性,主张出于个人意愿以及公开认信的洗礼才是有效的。

重洗派对于形式化的信仰生活,以及哲理式或理论化的神学思辩,皆表强烈反感。这固然跟早期迫害他们的多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神学家有关,更在于这个团体本身,从一开始就带着高度信仰实践的特质。遵行上帝的命令远比东拉西扯讨论宗教议题更有价值,加上早期领袖多遭逼迫进而殉道,相当一段时间重洗派信徒在为生存奋斗,以致对标准化教义的建构不是那么有兴趣。

他们深信,上帝审判人不是根据这个人的神学,而是按他面对真理的态度和行动。重洗派看重读经、委身信仰实践,但轻视形式化、学术性的神学论述。不论信徒的教育与地位如何,因着信徒皆领受内住的圣灵,因此人人皆可自行诠释圣经;神学家从来就不是信仰与生活的终极仲裁者。也因着实践与应用,所以重洗派从一开始就把神学与伦理做密切的结合。

经过多年发展,重洗派并非没有自身的信仰告白,也并非没有传统。在强调惟独圣经的原则下,他们的读经方式具有五个特色。第一,坚持从基督徒社群的立场解释圣经。重洗派普遍强调以平等主义的立场实践圣徒相通,反对个人、菁英式的解经与教导,而强调解释与应用圣经是社群整体的任务。第二,解经与教导圣经的社群同时要实践。重洗派不仅强调顺服与解经的关系密切,甚至认为顺服是明白圣经的先决条件;没有不计代价顺服的心就无从了解基督的教训。第三,强调圣灵的角色。只有在圣灵的帮助下,才能真正明白圣经。至于人的责任,则在于诚实寻求的心。

第四,虽然六十六卷皆为上帝所默示,但新约的地位高过旧约;甚至把焦点放在四福音上。虽然如此,重洗派还是强调新旧约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排斥,而是彼此成全。第五,以基督为中心。在解释圣经的时候,基督必须居于中心地位,以他为整本圣经的枢纽以及时代的分水岭。

重洗派强烈反对政教挂勾,因此拒绝接受国家教会的观念,甚至主张政教应该彻底分离。认为是否要成为基督徒应该完全出于个人的自由意志,不应有任何勉强;因此教会应该是委身门徒(真信徒)出于个人意愿的组合。门徒的特色,展现在追随基督以及坚定地顺从新约伦理的要求。以至于对重洗派社群而言,最为关键的字眼不在「信心」,而在「跟随」。他们没有否认惟独信心的重要性,但似乎更强调,没有门徒生活就没有使人得救的信心。信义宗强调因信称义,格外喜爱罗马书与加拉太书,然而强调信仰实践的重洗派,认定信心没有行为是死的,立场更接近雅各书。
除了少数走向暴力路线外,重洗派普遍持守和平主义的立场(pacifism,或译「唯爱主义」),所以拒绝起誓、参与公职,以及从军参战等行为;对劳工及农民等阶层格外有吸引力。其自由教会(free-church)的概念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分离派清教徒、浸信会以及贵格会。某些重洗派持前千禧年末世论,因主来的日子迫近而主张凡物公用。

罗伦培登曾对他们作出如下评论:「重洗派存在的价值,不能以他们对历史的贡献加以评论。他们坚持立场是基于永恒的观点,并不在乎所坚持的能否普遍实践在历史中。」重洗派对更正教主流和天特式的天主教提出整体性的批判,他们是十六世纪可观的属灵遗产和带出更新的重要运动,绝非边缘团体,更非无足轻重。

多样化的发展
十九世纪从英国兴起的普里茅斯弟兄,对于教会历史发展的看法采相当悲观的立场。时代派的解经使他们认定,每个时代基本上都违背神的心意,得胜的仅属少数人。他们更以启示录第二、三章的小亚细亚七个教会,作为教会历史的教会时期与模式的原型。而十六世纪兴起的更正教属于撒狄教会(启三1-6),不仅没有恢复全盘的真理,更糟的是,「按名你是活的,其实是死的」。而弟兄会所代表的,则是彻底恢复圣经真理又得主完全肯定的「非拉铁非教会」(启三7-11)。这种说法并不符合历史的事实。

重洗派之所以被称为「激进的」改教团体,就是因为他们主张全盘回归初代教会的典范,既然要改革就要做得「彻底」(注1),其实他们许多理念与普里茅斯弟兄会相似,甚至也有团体自称是弟兄会。十六世纪以来,弟兄会与重洗派两团体有相当大的重叠,而瑞士弟兄会最初就是由格利伯、满兹和赫泽(Ludwig Haetzer, 1500-29)等人所组织与领导,也曾一度视慈运理为共主。

1523年10月,质疑婴儿洗的一群弟兄会领袖与慈运理展开强烈辩论,他们赞成废止弥撒和圣像,但也同时主张废除婴儿洗,与慈运理的立场相左。当苏黎士市政府于1525年初命令婴儿洗要强制执行,否则将予以处罚时,瑞士弟兄会把执政当局的命令视为强逼他们采取与真理不符的行动。以致「顺从神不顺从人」此时成了不得不服膺的原则,坚持不屈服的立场。

瑞士弟兄会不仅主张成人、信徒的浸水礼方为有效,更采取纪念说的圣餐观立场,用最简朴的方式进行。从多方面来看,瑞士弟兄会是重洗派的先锋,虽多年遭受逼迫,但影响力不容忽视。今天散布美国多处的亚米胥派(the Amish)是由原属苏黎士瑞士弟兄会的Jacob Amman(1644-1711)所创立,其后曾有十二万信徒移民至美国宾州开垦,至今仍以独树一格的社群散居美国多处。

另外还有一支重洗派团体,称为胡特尔弟兄会(Hutterites),崛起于奥地利的第罗尔省(Tyrol, 今分别属义大利与奥地利)以及捷克的摩拉维亚。后经胡特尔(Jacob Hutter, 1500-36)于1533年重整后使之壮大。胡特尔虽于1536年殉道,但已为此团体立下美好根基;他们的关键主张为和平反战,并效法初代教会实施凡物公用的生活方式。从1530年代至1599年是这个团体的黄金时期,他们从摩拉维亚扩张至斯洛伐克,建立了近百间弟兄之家,成员约25,000人。

当天主教的反宗教改革势力稳固后,胡特尔弟兄会开始受到迫害,1620年的白岭战役(the battle of the White Mountain)使此团体受到重创。白领战役是三十年战争的早期战役,由身兼波西米亚与匈牙利国王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费迪南二世所发动,笃信天主教的费迪南二世不仅先后清除加尔文派与路德派,持重洗派立场的胡特尔派,自然也在迫害范围内。

历经三百多年的迁徙,胡特尔弟兄会曾在俄国(乌克兰)、美国、加拿大、巴拉圭等地力图生存,甚至在十八、十九世纪一度濒临绝迹。此团体在北美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目前宣称仍有约45,000人。与亚米胥派一样,至今仍采农耕式的凡物公用制,并且拒绝接受多数近代文明与科技之产物。在北美主要分布在加拿大的曼尼托巴及亚伯他,美国的南北达科达州。

重洗派各派流传至今,最大的团体当属门诺会。领导人门诺西门(Menno Simons, 1496-1561),为荷兰北部之菲士兰人。虽非第一位,但却是重洗派最杰出的领袖。门诺于1524年成为神父,但不久即怀疑化质说圣餐观的教义。经过查考圣经之后,他确定天主教的教导是错的,惟还不愿采取任何行动。

门诺听说重洗派信徒因反对婴儿洗而遭受逼迫,于是再度详细查考圣经,他所得到的结论是:施行婴儿洗并无圣经根据。当他看到重灵恩的革命派所造成的蒙斯特事件时(Münster Incident, 1535),他定意绝对不走过激的暴力路线,终其一生所持守的是反战的福音重洗派的立场。蒙斯特事件使得重洗派遭打击而四散,如无牧人的羊一般。门诺开始因表里不一而良心受责备,于是起而按其信念宣讲,与天主教决裂。

门诺于1536年起成为旅行布道者,四处为家,直到1554年才安顿在德国北部Holstein的一个贵族家中,受到保护。此后,门诺致力写作和出版直到去世为止。门诺是早期重洗派少数能长期事奉的传道人之一,其著述全集超过千页。门诺很快地成为荷兰以及德国西北重洗派领袖,并组织独立的教会,栽培领袖,这些人后来逐渐被称为门诺会。

门诺会信徒早在1640年代即开始移民至北美,1683年在费城附近的日尔曼镇(Germantown)建立长期的移民中心。十八世纪,门诺会发展到俄国,后因遭逼迫而大量移民至北美。今天在美加的门诺会信徒约六十五万人,全球门诺会人数约二百一十万。门诺会基本教导与其他重洗派大致相同,为更加强调祷告生活和圣洁生活,不容许「世界」进入教会以免削弱新约的教训。门诺的教训主张和平,唾弃暴力,对重洗派之整合有很大的贡献。

重洗派的信仰告白
宗教改革初期,重洗派遭左右夹击,既不受天主教接纳,亦遭其他更正教团体的排斥。重洗派在1529年的施拜尔会议(the Diet of Speyer)就已被帝国正式判为异端,十六世纪改教期间遭逼迫而死重洗派的信徒大约五千人。

重洗派信徒于1527年2月在士莱坦(Schleitheim, 今瑞、德边界)召开大会,由撒勒(Michael Sattler, 1490-1527)主导。撒勒原为本笃会修士,曾经在苏黎士和史特拉斯堡居住,受布塞尔等人影响。大会讨论通过的「弟兄联盟书」,又称为士莱坦宣言(Schleitheim Confession),内容包括七项信仰条款。简述如下:

(1)礼不是为婴孩预备的,乃是为已清楚决志作基督徒的人预备的。 (2)已受洗之基督徒若陷在罪中却不愿接受更正者,要禁绝于团契之外。 (3)擘饼是为了纪念耶稣基督,这样的团契只有受洗的门徒可以参加。 (4)信徒必须从这邪恶的世界分开,包括天主教、更正教等政教不分的团体,亦不可服兵役。 (5)牧师必须从世上有好名声的人当中选出,并由羊群支持其生活。 (6)执政掌权者的剑由神所赐,目的在惩罚恶人;而教会中唯一可使用的武器是革除教籍。耶稣基督既禁止信徒使用暴力,信徒就不应担任公职。 (7)基督徒不可起誓(起誓是错的)。

影响十七世纪上半叶浸信会的产生,主要是基于圣公会出身之约翰史密斯(John Smyth, 1554-1612)的信念。虽然并非一脉相传于重洗派,但该团体在理念上与重洗派相近;甚至有人在追溯根源时毫不迟疑地拥抱重洗派的源流。

重洗派认为,教会经过长久历史,逐渐发展出复杂的教义和组织体系根本是一种罪恶,早已偏离福音的纯朴之美。虽然这是昧于情势以及拒绝接纳事实的评论,但或许还是可以促使我们思想,今天的教会敬拜与门徒生活中,那些是可以简化,而那些是不可少的?

注释

1、对于重洗派的解读廿世纪的学者各家不同,有称之为「左翼的宗教改革」,如加尔文派学者John T. McNeil、耶鲁教会史家罗伦培登等。也有称之为「激进的宗教改革」,如神体一位论学者George Williams。然而「激进」的重点不在极端或暴力,因为该词的拉丁文radix,原意为植物之根或根源。重洗派的核心理念,确实在于让教会及基督徒信仰回到初代教会的型态。
收藏 0 0
    2021-02-11 07:53:14
      多谢牧师!新春蒙福,以马内利!神必保守!
    2021-02-11 01:59:01
    重洗派是否为异端?按照信仰的内容看,不是。他们是非常保守,到有点要恢复初代使徒时期聚会方式的一群人。如门诺派、阿米什人。今天已经很少了。他们当中领袖的家长式权威较强,一切教会领袖说了算,偏离教会教导,会受到集体排挤。

    浸信会不是重洗派,只不过受他们影响,在浸礼方式上与他们一样。浸信会主要是从圣公会分出来的,强调不受英国国教控制,信仰上自主管理的教会。浸信会的信条与改革宗非常接近。故有的教会称改革宗浸信会,有的也采取改革宗立场,如马可牧师的国会山浸信会,派博牧师的伯利恒浸信会。
共2条 1

登录 后评论。没有帐号? 注册 一个。

阿斗

  • 0 回答
  • 0 粉丝
  • 0 关注